戰(zhàn)國策_(dá)秦三蔡澤見逐于趙譯文
-
查閱典籍:《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秦三蔡澤見逐于趙」原文
蔡澤被趙國驅(qū)逐,逃亡到韓、魏,途中又被人搶走炊具。正落寞之時,聽說秦相應(yīng)侯范睢任用鄭安平、王稽,可是后來兩人都犯下了重罪,以致使范睢內(nèi)心慚愧不已。蔡澤便決定西行入秦,去拜見秦昭王,事先故意對人發(fā)出豪語,以激怒范睢:“燕國大縱橫家蔡澤,乃是天下雄辯豪杰之士。只要他一見到秦王,秦王必定任命他為相國,替代范睢的地位。”
范睢聽說之后,就派人找來蔡澤,蔡澤見范睢,并未行禮只是拱了拱手,致使范睢很不高興,談吐之間蔡澤更是倨傲無禮,此時更是火上添油,于是責(zé)問他說:“你曾揚言,你將取代我的秦國相國職位,有沒有這回事呢?”蔡澤回答說:“有?!狈额≌f:“那我倒愿意聽聽是什么道理?”蔡澤說:“唉,閣下為什么這樣見識遲鈍呢!即使是四季的轉(zhuǎn)移,也是本著‘功成身退’的自然法則。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手腳都很健康,耳朵也很靈敏,眼睛也很明亮,內(nèi)心像圣人一樣賢智,這不是每個人殷切期望嗎?”范睢說:“是的?!辈虧烧f:“以仁為禮,以義為則,施恩德于天下,天下人都會由于感恩而崇拜他,并且都希望擁護(hù)他為君王,這不也都是雄辯家殷切期望的嗎?”范睢說:“是的?!?/p>
蔡澤又說:“既富且貴,善治萬事,使每個人都能享盡天年,每個人都不致夭折。天下人民都能繼承他們的傳統(tǒng),維護(hù)他們的業(yè)績,傳給無窮的后代,名實兼而有之,恩澤流傳萬年,受人永遠(yuǎn)贊美,和天地同其始終,雖說這不是施仁義的結(jié)果,不也是圣人所說的吉祥善事嗎?”范睢說:“是的?!辈虧烧f:“例如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越國的文種,他們最后也都完成了他們愿望了嗎?”
范睢知道蔡澤是為了要使自己陷于窘境,于是就這一點回答說:“為什么不可以?說起商鞅臣事秦孝公,終身盡忠,絕無二心,公而忘私,賞罰分明,秦國大治,竭盡智能,表露赤心,然而卻招致秦國人的怨恨和責(zé)怪,他為秦國而欺騙老朋友,俘虜魏公子印,最后終于為秦國擒獲魏將而大破魏軍,擴充疆土達(dá)1000里之多。吳起臣事楚悼王,絕對不以私損公,更不用讒言來隱蔽忠節(jié),每當(dāng)遇到應(yīng)行的大事,就不顧毀譽,一心想要使君王成就霸業(yè),國家富強,而且不畏一切災(zāi)禍和邪惡勢力。大夫文種,臣事越王勾踐,當(dāng)君主陷于困辱慘境時,他忠心愛主而不懈怠,君王雖然被敵人俘虜,仍然竭誠盡智沒有背棄國家,而且不夸耀自己的功勞,即使富貴也不驕傲。像以上這三位忠臣,可以說是義行極致和忠貞的典范。所以君子總是犧牲性命來完成名節(jié),只要是大義所在,雖然犧牲生命也無所懊悔,為什么不可以呢?”
蔡澤說:“君主圣明,這是國家之福。父親慈愛,兒子孝順,丈夫講信義,妻子有貞節(jié),這是國家之福。然而比干忠君愛國,卻不能維護(hù)殷朝的存在,伍子胥雖然賢能,卻不能使吳國保存不滅,申生雖然孝順,而晉國仍然不能避免內(nèi)亂。這就是雖然有忠臣孝子,國家仍然不免滅亡騷亂,這是什么道理呢?主要是沒有明君、賢父來采納的緣故。所以天下因為父不仁不義而蒙羞,臣子也因此而難免受其害。假如一定等到死才能盡忠成名,恐怕就連微子也不足成為仁人,孔子也不足成為圣人,管仲也不足以成為偉人?!边@時范睢認(rèn)為蔡澤的話很對。
蔡澤略為停一會接著說:“商鞅、吳起、文種,他們?yōu)槿顺寄軌虮M忠立功,這都是出于他們的心愿。閎夭大臣事周文王,周公輔佐周成王,難道不是盡忠嗎?然而就君臣而論,商鞅和吳起、文種等人,當(dāng)然還不如閎夭、周公?!辈虧烧f:“然而閣下服務(wù)的君主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踐相比,究竟誰更慈愛而又信任忠臣、不欺凌故舊呢?”范睢說:“不知道?!?/p>
蔡澤說:“當(dāng)然,閣下的君主并不像秦孝公、越王勾踐、楚悼王那樣親信忠臣。而閣下事奉君主,在平定內(nèi)亂、消除禍患、排除困難。擴充、疆土、發(fā)展農(nóng)業(yè)、振興國家、強化君主等方面,威權(quán)壓倒全國,功業(yè)揚名萬里之外,并沒有超過商鞅、吳起、文種三位名臣。但是閣下的地位和俸祿,以及家中的財富都已經(jīng)超過他們?nèi)耍欢w下還是不隱退,我深為閣下?lián)鷳n。古諺說得對:‘太陽升到正午時就開始落,月亮圓到滿盈時就開始虧?!f物都是盛極而衰,這乃是自然規(guī)律。不論是進(jìn)還是退,不論是伸還是縮,都隨著時間變化,這乃是圣人所認(rèn)定的常理。
古時齊桓公九次會合諸侯,矯正天下弊風(fēng)而使其煥然一新,到葵丘之會,桓公就顯出了驕縱之色,因此就有九個國家背叛他。吳王夫差,自認(rèn)為天下無敵,因此就輕視諸侯,欺凌齊、晉兩國,到后來國破人亡。夏育、太史啟等人,一聲叱咤能使三軍震撼,然而他們本人卻死于普通人之手。這都是仗恃威權(quán)而不深思事物道理的緣故。
商鞅為秦孝公制度量衡、改革貨幣。廢除井田、重劃土地,教民努力耕種和作戰(zhàn),因此大軍一出發(fā)就拓展疆土,軍隊凱旋而歸使國家富強,所以秦兵無敵于天下,在諸侯之間建立了威權(quán)。可是成功之后,竟殘遭五馬分尸之刑。楚國擁有雄兵百萬,然而秦將白起僅僅率領(lǐng)幾萬秦兵,一戰(zhàn)便攻陷楚都鄢和郢,再戰(zhàn)而焚燒夷陵,往南吞并蜀、漢,此外又越過韓、魏攻打強趙,在北方屠殺馬服君及四十多萬兵卒,血流成河,凄慘哀嚎之聲震憾天地,為建立秦國的霸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從此以后,趙、楚兩國衰弱下去,再也不敢抗拒秦兵,這都是仰仗白起攻下的城池有70多座,他雖然為秦國建立了豐偉戰(zhàn)功,可是他卻在杜郵被秦王賜死。吳起為楚悼王改革弊政罷免無能的朝臣,撤消無用的機構(gòu),廢除多余的官吏,杜絕請客說情的風(fēng)氣,改良楚國的風(fēng)俗,往南攻打楊越,往北攻打陳、蔡,摧毀連橫政策,解散合縱之約,游說之士沒有開口余地,可算得上是成功了,可憐最后他本人卻死于楚人的亂箭之中,然后再把他分尸泄憤。越大夫文種,為越王勾踐開疆拓土,發(fā)展農(nóng)業(yè),率領(lǐng)四方軍隊和全國上下的人民,擊敗吳國生擒吳王夫差,完成了越國霸王功業(yè),可是到頭來勾踐卻把他殺了。這四位賢臣,都是因為功成而不退,才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這就是所謂‘伸而不能屈,往而不能返’。只有范蠡深知明哲保身之理,于是就以超然的姿態(tài)功成身退,遠(yuǎn)離人間的是非之門,駕輕舟渡海遁世,隱姓埋名經(jīng)商,而成為巨富陶朱公。
難道閣下沒有看過賭博的人嗎?有時想孤注一擲,有時想步步取勝,相信閣下是最清楚的。如今閣下當(dāng)了秦國相國,為了謀劃國家大事而終日忙碌,為了制定策略而不走出朝廷,坐在朝中控制諸侯,威儀施行于三川,借以充實宜陽,打開羊腸之險,封閉太行要塞,切斷三晉的道路,修棧道千里通往蜀漢之地,使天下諸侯都畏懼秦國,秦王的欲望得到了滿足,您的功勛已無可復(fù)加,正是分功之時,此刻如果不知及時隱退,商鞅、吳起、文種之禍不遠(yuǎn)矣!您為何不在此時納還相印,虛相國之位以待賢人?這樣既可博取伯夷一樣的美名,又可長享富貴,世代稱孤,更能和仙人王子喬、赤松子一般長壽。這些與日后身遭慘禍,自是天壤之別,你的看法又如何呢?”范睢深有同感:“先生的說法太有道理了?!庇谑钦埐虧扇胱?,待以上賓之禮。
過了幾天,范睢入朝拜見昭王,對他說:“有位新從山東來的客人蔡澤,其人雄辯,臣閱人無數(shù),更無人與之相比,臣自愧不如?!庇谑钦淹跽僖姴虧桑嗯c言語,昭王十分贊賞,拜為客卿。范睢這時自思后路,便稱病不朝,并且借病辭官。昭王一再不準(zhǔn),范睢便推言病重。昭王無奈只得允準(zhǔn)。昭王對蔡澤的計謀十分欣賞,任命他為相。蔡澤助秦昭王吞并了東周國。
蔡澤出任相國沒幾個月,便有人惡意誹謗他,由于恐招致殺身之禍,便稱病辭官,得封為剛成君。他在秦十多年,歷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最后任職于秦始皇皇朝,曾出使燕國,三年之后令太子丹到秦秦做人質(zhì)。
蔡澤見逐于趙,而入韓、魏,遇奪釜鬲于涂。聞應(yīng)候任鄭安平①、王稽,皆負(fù)重罪,應(yīng)侯內(nèi)慚,乃西入秦。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yīng)侯曰:“燕客蔡澤,天下駿雄弘辯之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p>
應(yīng)侯聞之,使人召蔡澤。蔡澤入,則揖應(yīng)侯。應(yīng)侯固不快,及見之,又倨。應(yīng)侯因讓之曰:“子常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對曰:“然?!睉?yīng)侯曰:“請聞其說?!辈虧稍唬骸坝?何君見之晚也。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堅強,耳目聰明圣知,豈非士之所愿與?”應(yīng)侯曰:“然。”蔡澤曰:“質(zhì)仁秉義,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懷樂敬愛,愿以為君王,豈不辯智之期與?”應(yīng)侯曰:“然。”蔡澤復(fù)曰:“富貴顯榮,成理萬物,萬物各得其所;生命壽長,
終其年而不夭傷;天下繼其統(tǒng),守其業(yè),傳之無窮,名實純粹,澤流千世,稱之而毋絕,與天下終。豈非道之符,而圣人所謂吉祥善事與?”應(yīng)侯曰:“然?!?/p>
澤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其卒亦可愿矣。”應(yīng)侯知蔡澤之欲困己以說,復(fù)曰:“何為不可?夫公孫鞅事孝公,極身毋二,盡公不還私,信賞罰以致治,竭智能,示情素,蒙怨咎,欺舊交,虜魏公子卬,卒為秦禽將,破敵軍,攘地千里。吳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容,行義不顧毀譽,必有伯主強國,不辭禍兇。大夫種事越王,主離困辱,悉忠而不解,主雖亡絕,盡能而不離,多功而不矜,貴富不驕怠。若此三子者,義之至,忠之節(jié)也。故君子殺身以成名,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何為不可哉?”蔡澤曰:“主圣臣賢,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吳;申生孝,而晉惑亂。是有忠臣孝子,國家滅亂,何也?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hljbole.cn/wenzhang/12560.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相去日已遠(yuǎn),衣帶日已緩
-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
- 自別西風(fēng)憔悴甚,凍云流水平橋
-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