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_將敗解析
-
查閱典籍:《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將敗」原文
這篇文章仍然是論述統(tǒng)兵將領的品德修養(yǎng)和指揮素養(yǎng),但和前面兩篇不同,不是正面論述將領應有的品質(zhì),而是從反面為將領設鏡,把可能招致失敗的種種缺陷、錯誤一一列出,足以讓將領們引以為戒。這篇論述實際是前兩篇的繼續(xù)和補充。孫臏把將領們常犯、易犯和可能犯的錯誤分門別類地逐條列出,竟達20種之多,可謂十分詳盡,十分具體,可見孫臏對此研究根深,分析很細,也可見他對此十分重視。孫臏最后警告說:“將領的毛病越多,失敗就越多!”可做為統(tǒng)兵將領的一面明鏡。細讀孫臏所列各項,可說條條都是致命錯誤,一條也犯不得。謂予不信,可看下面實例。唐朝開國之初,隋末反叛群雄并未全部降服,隋朝將領也還有的尚在頑抗。宇文化及便是隋未的一員大將,他殺了隋煬帝之后,自稱大丞相,仍擁有重兵,幾經(jīng)轉(zhuǎn)戰(zhàn)到了魏縣。在這個地區(qū)既有自稱夏王的竇建德,又有奉唐高祖李淵的詔命進擊魏縣的唐將淮南王李神通。宇文化及抵擋不住李神通率領的唐軍的進攻,只得放棄魏縣,用隋朝宮中的珍寶買動山東的反王王薄,一同拒守聊城。宇文化及支持了一些時日,城中糧食將盡,又聽說竇建德要來攻城,軍心開始動搖。宇文化及十分恐慌,派人向李神通送信,表示愿意投降。誰知李神通卻怒罵,“弒君逆賊,還想屈膝求生嗎?”李神通的副使崔世干進諫道:“他既愿意投降,不妨允許。”而李神通卻斥責說,“我軍征戰(zhàn)已久,無非是為了誅殺逆賊?,F(xiàn)今逆賊已經(jīng)糧盡計窮,旦夕之間我軍便可攻克,我正要進城誅殺逆賊,以揚國威,并且奪取他的錢財珍寶賞給將士,如果今天接受他投降,試問,我還能以什么名義出動軍隊去懲罰他?我又拿什么東西去獎賞眾軍呢?”崔世干又說:“現(xiàn)今竇建德馬上就要到了,宇文化及又未能平定,我軍內(nèi)外受敵,必敗無疑!現(xiàn)今如若受降,可以不戰(zhàn)而取得聊城,平定逆賊,為什么卻要因貪圖敵軍的財物而拒絕其投降呢?”這番話說得十分中肯,分析透徹入理,誰知李神通不但不聽,反而勃然大怒,把崔世干關在軍營之中。隨后,宇文上及給宇文化及運來了糧食,宇文化及也不再談投降之事。當時有一位貝州刺史趙君德,也歸李神通指揮,他帶領軍兵攻城,正當他身先士卒,奮勇登上城頭之際,李神通反而鳴金收軍,趙君德孤掌難鳴,只好退下,結(jié)果功虧一簣。趙君德回營后詰問李神通,為什么讓他收兵,李神通說:“竇建德的軍兵馬上就到,我軍不能繼續(xù)攻城了。”趙君德遙望東方,并未看見一兵一卒到來,知道是李神通妒忌爭功,只好一聲嘆息。過了一夜,才聽見鑼鼓喧天,竇建德督促軍兵殺來。李神通一見夏軍聲勢浩大,不敢迎戰(zhàn),領兵退走。李神通功敗垂成,就是犯了孫臏所說的錯誤,而且不止一條,他本來沒有能力卻自認高明,不肯聽取副使崔世干的正確意見,拒絕受降。他對當時的形勢沒有全面認識,不能及時決策,貽誤戰(zhàn)機,使得宇文化及得到補給,又遭夏軍威逼,說明他反應遲鈍,優(yōu)柔寡斷。他在趙君德已登上城頭,勝利即將到手之際,反而鳴金收兵,更反映了他品質(zhì)很差,自私忌功,置軍隊和國家利益于不顧。他不但不聽崔世干的正確意見,反而將其關了起來,既是自大,又是暴虐,自亂軍心。李神通犯的錯誤可謂多了,難怪他不但失去到手的勝利,被迫退走,后來還連吃敗仗,丟城失地,最后他自己也成了竇建德的俘虜,正應了孫臏說的“將領毛病越多,失敗就越多”的論斷。東晉末年,在北方有一南燕,向南侵犯,劉裕帶兵前去征討。當時南燕君主是慕容德,在位七年,死后其兄長的兒子慕容超繼位。這個慕容超專寵信公孫五樓,而對親族十分猜忌,屢次加以誅戮,又派部將領兵侵入河南境內(nèi),擄掠數(shù)千男女;還到淮北大肆搶掠,捉走了陽平太守和濟南太守。劉裕調(diào)集大軍,經(jīng)沂、淮河入泗水,到達下邳后,留下船艦輜重,領兵徒步向瑯琊進軍。所經(jīng)過的地方筑城并派人守衛(wèi)。隨從諸將中有些有不同看法,攔住劉裕的馬進諫:“燕人聽說我軍遠道而來,我料定他們不敢與我軍交戰(zhàn),然而,他們?nèi)绻麚?jù)守大峴山,實行堅壁清野,我軍無處得到糧食,必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那將如何是好!”劉裕笑著說:“諸君不必害怕!我早已摸透燕人,他們生性貪婪,從來沒有長遠打算,只圖近利,只知擄掠,他們退走時舍不得毀掉禾苗,而且,他們會認為我們孤軍深入,必定難于持久。他們只須進據(jù)臨胸,最多是退守廣固,便可無事,所以他們不會據(jù)守天險。那么,當我軍進入峴山時,他們一定會大出意外,驚惶失措,我們還愁不能攻克敵軍嗎?我現(xiàn)在就和大家約定,我們只管奮勇上前,一定可以滅掉燕賊!”劉裕催著眾軍晝夜不停地進軍。而南燕皇帝慕容超果然和劉裕所料一樣,不聽公孫五樓的計謀,放棄大峴山天險,只去加固都城,整備車杖兵馬,等著決戰(zhàn)。劉裕帶領軍兵過了大峴山,仍沒有燕兵出現(xiàn),知道自己所料不錯,不禁舉起手來指著天說:“我軍幸虧得到老天爺保祐,能夠輕松地過了這處險關,消滅賊虜,便在此一舉了!”當時慕容超任命公孫五樓為征虜將軍,帶領部將及五萬步、騎軍兵,屯兵臨胸。聽說東晉大軍到達,慕容超又親自統(tǒng)領四萬步兵和騎兵,出來接應。幕容超讓公孫五樓到離臨胸城40 里的巨蔑水去守衛(wèi)。待公孫五樓到達該河岸邊時,晉軍前鋒已經(jīng)到達,兩軍相爭,燕軍抵敵不住,往后退去。晉軍有四千輛戰(zhàn)車,分為左右兩翼,徐徐推進,直達臨朐城外10 里,慕容超帶領所有軍兵前來,兩軍展開一場惡斗,戰(zhàn)了一天,仍是旗鼓相當,未分勝負。劉裕的一名參軍向劉裕獻計:“現(xiàn)在燕軍全體出動前來接戰(zhàn),城中必定空虛,將軍為什么不派兵抄小路去襲擊敵軍城池呢?這就是當年韓信破趙用過的妙計呀!”劉裕連聲說好,當即派兵數(shù)千,由兩員部將率領,繞過燕軍后面,前去襲擊臨朐城。此時城內(nèi)只有老弱殘兵守衛(wèi),城南有一營壘,也不過軍兵千名,遭受晉軍突然襲擊,哪有抵抗之力。晉軍輕易占領了臨朐城。慕容超得知臨朐城池已失,大吃一驚,便不顧燕軍大隊,單人獨騎跑了回去。燕軍失去主子,頓時大亂,紛紛逃跑,劉裕揮兵追擊,嚇得慕容超馬失前蹄,摔下馬來,差點兒被晉軍捉住。虧得公孫五樓替他換了一匹馬,保護他得以逃脫。慕容超拼命逃跑,跑回廣固城中,尚來不及整頓人馬,晉軍已經(jīng)追到,突入了外城。慕容超和公孫五樓退入內(nèi)城死守。晉軍猛攻,一時未能攻下,劉裕便下令筑起長圍困敵,堡壘高達三丈,還有三道塹壕相連。一面派人招降遠近人眾,選拔賢德之人加以任用,當?shù)貪h族和夷族人士都很高興,很擁護劉裕。慕容超困守孤城,萬般無奈,派尚書郎張綱,夜里縋出城外,去向秦國求援,救兵沒請來,張綱卻成了晉軍俘虜。劉裕大喜,親自為張綱解綁,賜酒壓驚,張綱便歸順了劉裕。慕容超沒盼來秦國援兵,卻見到張綱站在晉軍的樓車上勸降。燕軍大為驚恐,慕客超派人向劉裕求和,劉裕斥退了來使。慕客超無計可施,第二次派尚書令韓范去向秦國求援。秦國自己尚且吃緊,哪里派得出援兵,只派了一名使臣去威脅劉裕,要劉裕退兵,說是如若不退,秦軍10 萬鐵騎將來攻打晉軍。劉裕很清楚這是虛聲恫嚇,便怒斥來使:“你去向你的主子姚興傳話,等我平定青州之后,便要進函谷關了,如果姚興想早死,那就讓他快來吧!”張綱善于制造攻城器具,劉裕便讓他設計監(jiān)造,果然十分巧妙,攻城之時,可以保護自己不受損失便能登城。韓范見孤城難保,也投降劉裕。劉裕讓韓范到城下招降守將,城中軍兵更失信心,陸續(xù)出城投降。劉裕見時機成熟了,便發(fā)動了總攻。南燕尚書悅壽見勢不妙,便開城迎進晉軍。慕容超帶領數(shù)十人馬逃跑,不到一里路,就被晉軍捉回。征服南燕,就劉裕來說是知己知彼,算度準確,用兵得當。而在慕容超來說,卻是犯了幾大錯誤,首先是殘殺親族,不得人心;其次是南征擄掠,行為殘暴;第三、也是最嚴重的一條是放棄天險,退守孤城;第四是只圖近利,沒有遠謀,把糧食留給晉軍;第五是盲目出戰(zhàn),沒有后援;第六是一旦失敗,只顧自己逃命,導致全軍潰亂..這諸多錯誤,使他敗得很慘。李神通、慕容超兩人所犯錯誤相似,其下場也類似——當了俘虜。人們可以從他們的事例中看出,孫臏所列各項,確實是用兵之大忌。當然,孫臏的這些論述,也不僅僅適用于用兵之人,而是適用于各行各業(yè),從事各項工作的人,如若犯了類似錯誤,必定遭致失敗,“毛病越多,失敗越多”,值得人們自勉。 將?。阂辉徊荒芏阅?。二曰驕。三曰貪于位。四曰貪于財。[ 五曰□。]六曰輕。七曰遲。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一[ 曰] ..十四曰寡決。十五曰緩。十六曰怠。十七曰□。十八曰賊。十九曰自私。廿曰自亂。多敗者多失。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hljbole.cn/wenzhang/3390.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