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_列傳卷六十四部分譯文
-
查閱典籍:《魏書》——「魏書·列傳卷六十四」原文
張烈,字徽仙,清河?xùn)|武城人。魏高祖賜名叫烈,張烈便以本名為字。高祖張忄希,任慕容雋尚書右仆射。曾祖張恂,為散騎常侍,跟隨慕容德南渡,因而定居在齊郡的臨淄郡。張烈少時孤貧,涉獵經(jīng)史,有氣概。當(dāng)時青州有崔徽伯、房徽叔,與張烈一起都有美名,當(dāng)時人稱為“三徽”。高祖時,為官代郡,歷侍御、主文中散。魏都遷入洛陽之后,除授尚書儀曹郎、彭城王功曹史、太子步兵校尉。
蕭寶卷將領(lǐng)陳顯達(dá)治兵漢南準(zhǔn)備入侵。當(dāng)時順陽太守王青石的祖先世代為官江南,荊州刺史、廣陽王元嘉擔(dān)心他變節(jié),上表請求派員代替他。高祖詔侍臣各自列舉自己所了解的人,大家互有申薦。高祖說:“此郡現(xiàn)在處于必爭之地,必須得到堪濟(jì)之才,怎么能夠泛泛推舉人士呢?太子步兵張烈每每論列軍國之事,時有會人意處,朕想用他,你們說怎么樣?”彭城王元勰稱贊他,于是帝敕除授為陵江將軍、順陽太守。張烈到郡第二天,便被蕭寶卷將領(lǐng)崔慧景攻圍,七十多天中,張烈撫慰激勵將士,很得軍人之和。逢帝車駕南討,慧景逃走。高祖看望勞慰張烈說:“卿定可,遂能不負(fù)朕所寄的希望?!睆埩野菀菊f:“如不逢帝駕親征,臣將不免困于犬羊。這是陛下不負(fù)臣,而不是臣不辜負(fù)陛下?!备咦嬗X得他的對答很好。
世宗即位,追錄他以前功勛,朝廷封他為清河縣開國子,食邑二百戶。不久因母親年老辭官回家侍奉。有十多年,頻逢荒年,張烈備粥供給饑餓之人,蒙受他接濟(jì)的很多,鄉(xiāng)親們都很贊賞他的行為。肅宗初年,朝廷除授他為龍驤將軍、司徒右長史。又轉(zhuǎn)征虜將軍、司空長史。這以前,元叉父江陽王元繼曾任青州刺史,等到元叉當(dāng)權(quán),張烈托以前交情,便諂奉附帖。除任前將軍、給事黃門侍郎,不久又加平南將軍、光祿大夫。后來靈太后返政,認(rèn)為張烈、元叉為一黨,出其為鎮(zhèn)東將軍、青州刺史。這時有人覺得張烈家產(chǎn)畜殖,仆役賓客很多,考慮其影響不好,不宜出任本州之職,改授安北將軍、瀛州刺史。他為政清靜,吏民安定。
期滿還朝,因年老辭官歸里。兄弟同居怡和安睦,讓親故鄉(xiāng)人很羨慕。元象元年(538),在家去世,時年七十七歲。張烈先撰《家誡》千余言,并自敘志向行績以及所歷官職,臨終告誡子侄,不讓他們求朝廷贈官,只是刻《家誡》立碑碣而已。他的兒子張質(zhì)照著做了。
張質(zhì),博學(xué)多才藝。釋褐奉朝請,任員外郎、龍驤將軍、諫議大夫。沒有襲父爵。興和年間(539~542),在家去世。
盧同 張烈
盧同,字叔倫,范陽涿人,盧玄之族孫。父輔,字顯元,本州別駕。同身長八 尺,容貌魁偉,善于處世。太和中,起家北海王詳國常侍。稍遷司空祭酒、昌黎太 守。尋為營州長史,仍帶郡。入除河南尹丞,遷太尉屬。
會豫州城民白早生反,都督中山王英、尚書邢巒等討之,詔同為軍司。事平, 除冀州鎮(zhèn)東府長史。遭父憂解任。后除司空諮議參軍,兼司馬,為營構(gòu)東宮都將。 延昌中,秦州民反,詔同兼通直常侍,持節(jié)慰諭之,多所降下。還轉(zhuǎn)尚書右丞,進(jìn) 號輔國將軍,以父諱不拜,改授龍驤。熙平初,轉(zhuǎn)左丞,加征虜將軍。時相州刺史 奚康生征民歲調(diào),皆七八十尺,以邀奉公之譽,部內(nèi)患之。同于歲祿官給長絹,同 乃舉按康生度外征調(diào)。書奏,詔科康生之罪,兼褒同在公之績。
肅宗世,朝政稍衰,人多竊冒軍功。同閱吏部勛書,因加檢覆,核得竊階者三 百余人。同乃表言:
竊見吏部勛簿,多皆改換。乃校中兵奏按,并復(fù)乖舛。臣聊爾揀練,已得三百 余人,明知隱而未露者,動有千數(shù)。愚謂罪雖恩免,猶須刊定。請遣一都令史與令 仆省事各一人,總集吏部、中兵二局勛簿,對勾奏按。若名級相應(yīng)者,即于黃素楷 書大字,具件階級數(shù),令本曹尚書以朱印印之。明造兩通,一關(guān)吏部,一留兵局, 與奏按對掌。進(jìn)則防揩洗之偽,退則無改易之理。從前以來,勛書上省,唯列姓名, 不載本屬,致令竊濫之徒輕為茍且。今請征職白民,具列本州、郡、縣、三長之所; 其實官正職者,亦列名貫,別錄歷階。仰本軍印記其上,然后印縫,各上所司,統(tǒng) 將、都督并皆印記,然后列上行臺。行臺關(guān)太尉,太尉檢練精實,乃始關(guān)刺,省重 究括,然后奏申。奏出之日,黃素朱印,關(guān)付吏部。
頃來非但偷階冒名、改換勛簿而已,或一階再取,或易名受級,凡如此者,其 人不少。良由吏部無簿,防塞失方。何者?吏部加階之后,簿不注記,緣此之故, 易生僥幸。自今敘階之后,名簿具注加補日月,尚書印記,然后付曹。郎中別作抄 目,印記一如尚書,郎中自掌,遞代相付。此制一行,差止奸罔。
詔從之。同又奏曰:
臣頃奏以黃素為勛,具注官名、戶屬及吏部換勛之法,事目三條,已蒙旨許。 臣伏思黃素勛簿,政可粗止奸偽,然在軍虛詐,猶未可盡。請自今在軍閱簿之日, 行臺、軍司、監(jiān)軍、都督各明立文按,處處記之。斬首成一階已上,即令給券。一 紙之上,當(dāng)中大書,起行臺、統(tǒng)軍位號,勛人甲乙。斬三賊及被傷成階已上,亦具 書于券。各盡一行,當(dāng)行豎裂。其券前后皆起年號日月,破某處陳,某官某勛,印 記為驗。一支付勛人,一支付行臺。記至京,即送門下,別函守錄。
又自遷都以來,戎車屢捷,所以征勛轉(zhuǎn)多,敘不可盡者,良由歲久生奸,積年 長偽,巧吏階緣,偷增遂甚。請自今為始,諸有勛簿已經(jīng)奏賞者,即廣下遠(yuǎn)近,云 某處勛判,咸令知聞。立格酬敘,以三年為斷。其職人及出身,限內(nèi)悉令銓除;實 官及外號,隨才加授。庶使酬勤者速申,立功者勸,事不經(jīng)久,僥幸易息。或遭窮 難,州無中正者,不在此限。
又勛簿之法,征還之日即應(yīng)申送。頃來行臺、督將,至京始造,或一年二歲方 上勛書。奸偽之原,實自由此。于今以后,軍還之日便通勛簿,不聽隔月。
詔復(fù)依行。
元義之廢靈太后也,相州刺史、中山王熙起兵于鄴。熙敗,以同為持節(jié)、兼黃 門侍郎、慰勞使,乃就州刑熙。還授平東將軍、正黃門、營明堂副將。尋加撫軍將 軍、光祿大夫、本州大中正。同善事在位,為義所親,戮熙之日,深窮黨與,以希 義旨,論者非之。又給同羽林二十人以自防衛(wèi)。同兄琇,少多大言,常云“公侯可 致”。至此始為都水使者。同啟求回身二階以加琇,琇遂除安州刺史。論者稱之。
營州城民就德興謀反,除同度支尚書,黃門如故,持節(jié)使?fàn)I州慰勞,聽以便宜 從事。同頻遣使人,皆為賊害,乃遣賊家口三十人并免家奴為良,赍書諭德興,德 興乃降。安輯其民而還。德興復(fù)反,詔同以本將軍為幽州刺史,兼尚書行臺慰勞之。 同慮德興難信,勒眾而往,為德興所擊,大敗而還。
靈太后反政,以同義黨,除名。孝昌三年,除左將軍、太中大夫、兼左丞,為 齊兗二州行臺,節(jié)度大都督李叔仁。囗莊帝踐祚,詔復(fù)本秩,除都官尚書,復(fù)兼七 兵。以同前慰勞德興之功,封章武縣開國伯,邑四百戶。正除七兵,尋轉(zhuǎn)殿中,加 征南將軍。普泰初,除侍中,進(jìn)號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同時久病,強牽從務(wù), 啟乞儀同。初同之為黃門也,與前廢帝俱在門下,同異其為人,素相款托。廢帝以 恩舊許之,除儀同三司,余官如故。永熙初薨,年五十六。贈侍中、都督冀滄瀛三 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司空公、冀州刺史,開國伯如故,賜帛四百匹,謚曰孝穆。 三年,復(fù)加贈尚書右仆射。有四子。
長子斐,武定中,文襄王大將軍府掾。
斐弟筠,青州治中。
同兄靜,太常丞。
靜子景裕,在《儒林傳》。
張烈,字徽仙,清河?xùn)|武城人也。高祖賜名曰烈,仍以本名為字焉。高祖忄希, 為慕容俊尚書右仆射。曾祖恂,散騎常侍,隨慕容德南渡,因居齊郡之臨淄。烈少 孤貧,涉獵經(jīng)史,有氣概。時青州有崔徽伯、房徽叔,與烈并有令譽,時人號曰 “三徽”。高祖時,入官代都,歷侍御、主文中散。遷洛,除尚書儀曹郎、彭城王 功曹史、太子步兵校尉。
蕭寶卷將陳顯達(dá)治兵漢南,謀將入寇。時順陽太守王青石世官江南,荊州刺史、 廣陽王嘉慮其有異,表請代之。高祖詔侍臣各舉所知,互有申薦者。高祖曰:“此 郡今當(dāng)必爭之地,須得堪濟(jì)之才,何容泛舉也?太子步兵張烈每論軍國之事,時有 會人意處,朕欲用之,何如?”彭城王勰稱贊之,遂敕除陵江將軍、順陽太守。烈 到郡二日,便為寶卷將崔慧景攻圍,七十余日,烈撫厲將士,甚得軍人之和。會車 駕南討,慧景遁走。高祖親勞烈曰:“卿定可,遂能不負(fù)所寄。”烈拜謝曰:“若 不值鑾輿親駕,臣將不免困于犬羊。自是陛下不負(fù)臣,非臣能不負(fù)陛下?!备咦嫔?其對。
世宗即位,追錄先勛,封清河縣開國子,邑二百戶。尋以母老歸養(yǎng)。積十余年, 頻值兇儉,烈為粥以食饑人,蒙濟(jì)者甚眾,鄉(xiāng)黨以此稱之。肅宗初,除龍驤將軍、 司徒右長史。又轉(zhuǎn)征虜將軍、司空長史。先是,元義父江陽王繼曾為青州刺史,及 義當(dāng)權(quán),烈托故義之懷,遂相諂附。除前將軍、給事黃門侍郎,尋加平南將軍、光 祿大夫。后靈太后反政,以烈義黨,出為鎮(zhèn)東將軍、青州刺史。于時議者以烈家產(chǎn) 畜殖,僮客甚多,慮其怨望,不宜出為本州,改授安北將軍、瀛州刺史。為政清靜, 吏民安之。更滿還朝,因辭老還鄉(xiāng)里。兄弟同居怡怡然,為親類所慕。元象元年, 卒于家,時年七十七。烈先為《家誡》千余言,并自敘志行及所歷之官,臨終敕子 侄不聽求贈,但勒《家誡》立碣而已。其子質(zhì)奉行焉。
質(zhì),博學(xué)多才藝。解褐奉朝請,員外郎、龍驤將軍、諫議大夫。未襲爵。興和 中,卒于家。
質(zhì)弟登,州主簿。
烈弟僧晧,字山客。歷涉群書,工于談?wù)f,有名于當(dāng)世。熙平初,征為諫議大 夫;正光五年,以國子博士征之;孝昌二年,征為散騎侍郎;并不赴。世號為征君 焉。好營產(chǎn)業(yè),孜孜不已,藏鏹巨萬,他資亦稱是。兄弟自供儉約,車馬瘦敝,身 服布裳,而婢妾紈綺。僧晧尤好蒲弈,戲不擇人,是以獲譏于世。前廢帝時,崔祖 螭舉兵攻東陽城,僧晧與同。事敗,死于獄,籍沒家產(chǎn)。出帝初,訴復(fù)業(yè)。
子軌,州主簿。
史臣曰:盧同質(zhì)器洪厚,卷舒兼濟(jì)。張烈早標(biāo)名輩,氣尚見知。趨舍深沉,俱 至顯達(dá),雅道正路,其殆病諸。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hljbole.cn/wenzhang/17535.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雖然不如延年妹,亦是當(dāng)時絕世人
-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
-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 十輪霜影轉(zhuǎn)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 華表月明歸夜鶴,嘆當(dāng)時、花竹今如此
- 日夕北風(fēng)緊,寒林噤暮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