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是指的誰(“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指的是誰)
-
?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是指的誰
網(wǎng)上有關(guān)“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是指的誰”話題很是火熱,小編也是針對“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指的是誰尋找了一些與之相關(guān)的一些信息進(jìn)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1、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指李白,此聯(lián)為采石太白樓后李白祠正廳兩側(cè)木柱上所鐫刻楹聯(lián),亦系集李白詩句而成。出自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2、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指的是誰
李白 (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身長七尺有余(約1.83米)生于安西都護(hù)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川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fēng)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大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艷萬丈長。"
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代表他的風(fēng)格的詩歌有: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jìn)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詩(《古風(fēng)》59首);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fēng)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fā)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jīng)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是誰
這副對聯(lián)佚名題安徽省馬鞍山采石磯青蓮祠太白樓,原詩指李白和李云,以后就指李白了,出自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原文: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譯文:昨天的日子漸漸離我遠(yuǎn)去,已經(jīng)不可能挽留;今天的日子擾亂了我的心,充滿了無限煩憂。長風(fēng)吹過了幾萬里送來秋雁,對此可以開懷暢飲酣醉高樓。
校書您的文章頗具建安風(fēng)骨,又有我的詩如謝朓秀朗清發(fā)。我們都是心懷逸興壯思飛動,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輪明月。拔刀斷水水卻更加洶涌奔流,舉杯消愁愁情上卻更加憂愁。人生在世上不能夠稱心如意,不如明天披頭散發(fā)駕舟漂流。
創(chuàng)作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寶元年)懷著遠(yuǎn)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讒毀而離開朝廷,內(nèi)心十分憤慨地重又開始了漫游生活。
在753年(天寶十二年)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他的一位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云將要離去,為餞別行人而寫成此詩。詩中并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憤懣。
李云:又名華,是李白的族叔。是當(dāng)時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十一年任監(jiān)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賦》,此外還寫有《魯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時稱“四絕碑”。
這首詩先寫虛度光陰、報國無門的痛苦,而后贊美主客雙方的才華與抱負(fù),最后以揮灑出世的幽憤作結(jié)。全詩感情色彩濃烈,情緒如狂濤漫卷,筆勢如天馬行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李白
“蓬萊文章建安骨”這句是李白的原詩,“青蓮居士”是李白的號,所以這句話寫的是李白.并且原詩指李白和李云,以后就指李白了,出自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這是采石磯太白樓上的對聯(lián),作者不可考。對聯(lián)說的是詩仙李白。
蓬萊文章代指漢代的文章。
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寫詩文內(nèi)容充實,語言質(zhì)樸,風(fēng)格剛健俊爽,后人稱之為“建安風(fēng)骨”。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yīng)玚、劉楨。
青蓮居士:李白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是贊揚誰的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是贊揚唐代詩人李白。
《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
全文如下: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全詩的字面意思: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滾滾東流到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兩岸青山相對,美景難分高下,一只小船從西邊落日的地方悠悠駛來。
全詩賞析: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yuǎn)及近再及遠(yuǎn)地展開。
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xiàn)出躍躍欲出的動態(tài),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yuǎn)。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yuǎn)的水勢。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边@兩句寫詩人遠(yuǎn)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蕩回旋的壯麗景象。第一句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
第二句寫天門山下的江水,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zhuǎn)向北。
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xì)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xiàn)天門奇險的氣勢。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寫長江江面的遠(yuǎn)景,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xiàn)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
關(guān)于“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是指的誰”這個話題的介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保持對本站的關(guān)注!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翰林詩詞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hljbole.cn/zhishi/3048.html
主欄目導(dǎo)航
新增導(dǎo)航欄目
新增導(dǎo)航欄目
熱門知識
熱門詩文
- 閑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軟齒牙)
- 折楊柳歌(上馬不捉鞭)
- 內(nèi)家嬌(壽王城山)
- 湘春夜月·近清明
- 【中呂】普天樂_水挪藍(lán),山
- 祝英臺近·剪鮫綃
- 滿庭芳·客中九日
- 長相思(春濃)
- 排遍第四
- 【商調(diào)】金絡(luò)索掛梧桐 詠別
熱門名句
-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 半夜銜枚,滿城深雪,忽已亡懸瓠
- 誰憐散髻吹笙,天涯芳草關(guān)情
-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 劍花寒,夜坐歸心壯,又是他鄉(xiāng)
- 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
-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 昔在零陵厭,神器若無依
- 空勞纖手,解佩贈情人
-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